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師在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資助下,開發出突破性的「機器人新陳代謝」技術。這項技術賦予機器人獨特能力:它們能消耗其他機器人的組件,以進行自我修復、成長和功能改進。
 |
(來源: Creative Machines Lab) |
研究團隊開發出名為「桁架連結」(Truss Link)的模組。這是一種受Geomag玩具啟發的棒狀模組,配備自由形式的磁性連接器,能靈活擴展、收縮並以多種角度連接。這使其能自我組裝成複雜的二維形狀,甚至變形為三維、功能正常的機器人。
實驗證明,這些機器人可透過整合新組件來提升功能。例如,一個三維四面體機器人整合額外連結作為助行器,使其下坡速度提升超過66.5%。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系統自主能力的擴展,機器人若要實現「自我維持的生態」,其物理組件與能力的維持和改進是關鍵一步。
現今機器人因物理形態封閉,無法自主成長、修復或適應環境,導致其發展受限。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Hod Lipson教授指出:「機器人思維透過機器學習飛速進步,但其身體仍是單一、不適應且不可回收的。」他認為,生物體的適應性源於模組化結構可重複利用組件,機器人最終也需具備類似的「機器新陳代謝」能力。
研究團隊預期,未來機器人系統將生活在一個能夠獨立維護自身的機器人生態中。這項研究為機器人像生物有機體一樣,具備成長並適應不可預見任務與環境的能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