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人工智慧常態化呼聲漸高:專家籲冷靜看待技術發展與應用落差
 

【CTIMES/SmartAuto 籃貫銘 報導】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930】

根據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報導,普林斯頓大學兩位人工智慧研究員在一篇論文中,呼籲社會大眾應以更冷靜、務實的態度看待AI技術,將其視為一種「正常的科技」,而非具有超乎尋常能力的獨立實體。

研究員Arvind Narayanan和博士生Sayash Kapoor在其論文中指出,目前對於人工智慧的討論往往著重於其在實驗室環境中展現的驚人潛力,並將其類比為可能發展出「超智慧」的獨立物種,甚至需要如同管控核武器般嚴格的管制。

但他們認為,這種觀點忽略了人工智慧作為一種通用技術的本質,其真正的社會影響將體現在其廣泛應用和普及的過程中,這更類似於電力或網際網路的長期發展軌跡。

Kapoor強調,當前對於人工智慧社會影響的預期,往往忽略了技術「方法」發展與實際「應用」落地之間的時間差。歷史經驗表明,新興技術的實際應用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成熟並廣泛普及。

他認為,目前許多關於人工智慧社會衝擊的討論,都預期社會變革將與技術發展同步發生,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看法。他預計,人工智慧的普及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文章進一步挑戰了「超智慧」等概念的實際意義,認為這些術語過於模糊和投機性。作者預測,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會導致所有人類勞動的消失,反而會創造出新的工作類型,例如監控、驗證和監督人工智慧系統的專業人員。

不過他們同時呼籲,社會應更關注人工智慧如何加劇現有的社會問題,例如不平等和民主衰退,而非僅僅擔憂其可能創造全新的風險。

Narayanan認為,人工智慧的本質是「強化資本主義」。他指出,這項技術本身並無善惡之分,其對社會的影響取決於如何部署和應用,可能加劇現有的不平等,也可能在勞動力市場、新聞自由和民主進程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制晶片出口和增加數據中心投入等措施。然而,文章作者認為,將人工智慧發展視為國家間的「軍備競賽」是誇大其詞的。Narayanan 指出,構建強大人工智慧模型所需的知識傳播迅速,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在積極投入,試圖在這個領域保持秘密是不切實際的。

針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作者提出了更為務實的政策建議,例如加強民主制度,提升政府部門的技術專業能力,普及人工智慧素養,並鼓勵相關機構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以提升防禦能力。相較於控制「超智慧」或贏得「軍備競賽」的宏大目標,這些建議顯得更為具體和更具可操作性。

相關新聞
法人開放50條試製線撐中小企業 開發AI新品及培育實作人才
工研院攜手華南銀行以資金+技術雙引擎助企業邁向淨零轉型
資策會MIC:2025年台灣半導體產值上看5.45兆
磁性微型機器人與超音波陣列整合 實現精準神經幹細胞分化
進入貿澤農業資源中心一探智慧農業技術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高速時代的關鍵推手 探索矽光子技術
» xPU能效進化論 每瓦特算力成為AI時代新價值
» 氫能技術下一步棋
» 擴展AI叢集的關鍵挑戰
» 車載ADAS系統新趨勢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9.75.212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