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MIT發表蠶絲微針技術 精準為植物注射營養與監測健康
 

【CTIMES/SmartAuto 籃貫銘 報導】   2025年07月20日 星期日

瀏覽人次:【177】

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發表一項突破性農業科技,利用可生物分解的蠶絲蛋白(Silk fibroin)製成微針陣列,能直接為植物「注射」養分或藥劑,並反向抽取汁液進行即時健康監測,大幅提升農業的精準度與效率。

此技術的核心在於蠶絲蛋白的獨特性質,它既堅韌得足以穿透植物莖部,又具備生物相容性與可分解性,任務完成後會自然溶解,不會在環境或收割機中留下任何殘留物。

其製造過程相當簡易,無需在無塵室內進行。研究團隊透過將含鹽的蠶絲混合液注入模具,再以水洗去鹽分,即可快速、低成本地生產出大量中空微針。

這項技術具備雙向功能,為精準農業開創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是精準輸送(注射),它的微針能將營養素(如鐵質)、維生素(如B12)或農藥,直接且緩慢地釋放到植物的維管束系統中。實驗中,此技術已成功逆轉番茄的缺鐵黃化病。

另一方面,可達成即時監測(抽取)。它利用同樣的微針,可反向抽取植物內部的汁液進行分析。研究顯示,在植物接觸到重金屬「鎘」的15分鐘內,該系統便能檢測到異常,遠早於葉片出現肉眼可見的病徵,實現了早期預警與即時介入。

由於蠶絲原料供應鏈成熟,且製造模具可重複使用,此技術的生產成本極具競爭力。研究人員評估,溫室若能提升5%的產量,即可在一個採收週期內回收硬體成本。

團隊的未來目標是將微針貼片與自動化設備(如嫁接機器人、無人機)結合,實現大規模部署。此外,也正與種子公司洽談,計畫將微針與育苗夾整合,在移植過程中一次性完成營養補充與監測系統的建置。

相關新聞
中科慶成立22週年 擴二計畫供半導體建廠需求
全球首見自換電池技術 陸系人形機器人實現不斷電工作
美國研發「機器人新陳代謝」 機器人可自我修復與成長
冷電漿技術助沙漠植物抵抗鹽鹼 提升存活率
碳有價與RE100雙引擎啟動 臺灣儲能市場迎來十倍成長契機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解鎖新一代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垂直間距微縮
» 雷射鑽磨改質助半導體革命
» 透過標準化創造價值
» 5G RedCap為物聯網注入新動能
» 四開關μModule穩壓器彈性化應用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216.73.216.13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