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策會MIC:人形機器人2026年進入商業化 2028年普及 (2025.05.08)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5月8日研討會中聚焦三大新興科技趨勢:人形機器人、衛星通訊及AI賦能智慧城市。
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未來實體AI代理,預計2024年導入製造物流業,2025年擴展至服務、醫療照護與娛樂業,2026年後商業化,2028年普及至人力密集產業 |
 |
實驗室晶片進化 PCB技術打造高整合、低成本微分析系統 (2025.05.08) 根據「Nature」網站的報導,一種實驗室印刷電路板(Lab-on-PCB)技術提供了一個具變革性的解決方案.這項技術充分利用了印刷電路板(PCB)製造技術的成本效益、可擴展性和精確性,使得微流體、感測器和驅動器等元件能在單一設備中無縫整合,實現適複雜的多功能系統 |
 |
資策會MIC:2025年台灣半導體產值上看5.45兆 (2025.05.07)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日於《AI無界AI Boundless》研討會中發布最新半導體產業趨勢預測,看好在高效能運算(HPC)、人工智慧(AI)、次世代通訊、車用電子及物聯網(IoT)等五大關鍵應用需求的長期驅動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將持續蓬勃發展 |
 |
磁性微型機器人與超音波陣列整合 實現精準神經幹細胞分化 (2025.05.07) 根據最新《微系統與奈米工程》(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的研究,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的研究團隊成功整合磁性細胞機器人(Cellbots)與壓電微機械超音波換能器(pMUT)陣列,為神經幹細胞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進展 |
 |
以NPU解決邊緣運算功耗與效能挑戰 (2025.05.07) 隨邊緣AI無疑是近期AI應用最受注目的項目,也將是接下來裝置與零組件商聚焦的市場.對此,CTIMES東西講座特別邀請耐能智慧(Kneron)親赴現場,並由該公司資深技術行銷經理陳宇春解析最新發展趨勢,以及耐能智慧在此領域的創新技術與策略佈局 |
 |
韓國開發超音波無線充電技術 有望應用於穿戴與植入式裝置 (2025.05.06)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科學家們近日成功開發出一種具備生物相容性的超音波接收器,即使彎曲也能維持其效能。這項技術克服了現有無線電力傳輸方法的諸多限制,並提升了生物相容性,預計將廣泛應用於下一代的穿戴式和植入式電子設備 |
 |
阿聯酋大學研發非侵入式血流監測 採壓電感測器實現高精準度 (2025.05.05) 阿聯酋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全新的非侵入式血流監測技術。這項創新技術運用壓電壓力感測器,透過特殊材料在承受機械應力時產生的電場變化,精確量測如血流速度和黏度等關鍵生理數據 |
 |
用AI協助兒童聽力檢測 以深度學習姿勢辨識技術提升準確性 (2025.05.05) 「Nature」網站日前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該研究透過深度學習技術,來提升兒童行為聽力測驗的可行性與精確度。
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專用設計的兒童姿勢檢測數據集,該數據集收錄了大量來自兒童行為聽力測試的珍貴影像資料,細膩地記錄了各式典型的聽力測試動作 |
 |
英國啟用全新電子束微影設備 奠基自有半導體技術發展 (2025.05.04) 英國日前於南安普敦大學啟用一座全新的電子束微影技術設備,用於打造下一代半導體晶片。這座設施不僅是歐洲首創,更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
這座全新的電子束微影設施是全球第二座,也是日本以外的第一座,能提供非常先進的精確度 |
 |
翻轉認知退化迷思 使用科技有助維持腦力 (2025.05.04) 多年來,專家們提出「數位失智症」的潛在風險,認為智慧型手機、電腦和其他科技產品會導致記憶力、注意力和高階認知功能緩慢衰退。然而,一份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卻翻轉了這種說法,認為積極使用數位工具的老年人更有可能維持其認知健康 |
 |
聯發科第一季營收表現亮眼 AI與Wi-Fi 7成主要成長動能 (2025.04.30) 聯發科技今日舉行2025年第一季線上法說會,公布營運成果並展望第二季。會中指出,第一季營收成長優於原先營運目標,主要受惠於人工智慧(AI)及Wi-Fi 7相關產品組合的結構性提升,以及優於預期的市場需求,其中包含部分因應關稅不確定性的提前拉貨需求 |
 |
本田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技術 預計2027年量產 (2025.04.30) 本田汽車(Honda Motor Co.)日前展示了其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額定輸出功率達到150千瓦,相較於現行與通用汽車共同開發的模組,在功率上有所提升。這款預計於2027年量產的模組 |
 |
人工智慧常態化呼聲漸高:專家籲冷靜看待技術發展與應用落差 (2025.04.29) 根據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報導,普林斯頓大學兩位人工智慧研究員在一篇論文中,呼籲社會大眾應以更冷靜、務實的態度看待AI技術,將其視為一種「正常的科技」,而非具有超乎尋常能力的獨立實體 |
 |
大型AI教育計畫在印度展現成效 顯著提升中小學英語讀寫能力 (2025.04.29) 根據外媒報導,一項在印度進行的大規模人工智慧技術教育介入計畫,透過一個AI多感官技術平台,在印度多所公立學校中實施的結果顯示,運用科技輔助教學顯著提升了中小學的英文讀寫能力 |
 |
AI機器人成長加速 2031年市場規模上看940億美元 (2025.04.28) 最新的預測顯示,人工智慧(AI)機器人的成長速度遠超一年前的預期,未來的成長率也將大幅提高。全球AI機器人市場預計將在2031年達到940億美元的規模,較先前的預期高出30% |
 |
SK海力士展示HBM4技術 預計2025下半年量產 (2025.04.28) 韓國SK海力士公開展示12層HBM4及16層HBM3E技術。此次展示的HBM4容量最高可達48 GB,頻寬為2.0 TB/s,I/O速度為8.0 Gbps,並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開始量產。
同時亮相的還有全球首款16層HBM3E,其頻寬達到1.2 TB/s |
 |
機器人導航與路徑規劃新突破 模糊神經網路與遺傳演算法聯手出擊 (2025.04.27) 根據「Nature」的報導,在智慧機器人導航與路徑規劃領域,研究人員正積極尋求更精準、更高效的解決方案。近期一項研究聚焦於此挑戰,並提出了一種結合模糊神經網路(FNN)與遺傳演算法(GA)的創新方法 |
 |
鈺創展示Edge AI微系統技術方案 COMPUTEX秀大廠合作項目 (2025.04.27) 鈺創科技(Etron)日前舉辦COMPUTEX 2025展前發布會,由董事長盧超群率領集團及子公司幹部,展示其在Edge AI領域的最新技術與解決方案。此次發布會聚焦於AI落地應用,涵蓋高速傳輸、3D視覺、隱私保護及記憶體解決方案,全面布局智慧生活 |
 |
調查:全球貨運碼頭數位化準備不足 AI與自動化導入仍面臨挑戰 (2025.04.24) 由Tideworks Technology和Port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PTI) 進行的一項最新產業調查顯示,儘管全球聯運碼頭普遍認同人工智慧 (AI) 和自動化的重要性,但在數位化準備方面仍面臨顯著挑戰 |
 |
荷蘭CuRe科技創新化學回收技術 提升聚酯纖維再利用率 (2025.04.24) 聚酯纖維作為廣泛應用的塑膠材料,其回收率長期偏低。然而,荷蘭新創公司CuRe Technology開發出一項創新的化學回收技術,有望顯著提升聚酯纖維的再利用率。該公司指出,全球每年生產龐大的聚酯纖維,但僅有極少部分被回收,凸顯了現有回收技術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