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氢能技术下一步棋 (2025.05.07) 随着国际对氢能的关注升高,全球已进入加速能源布局阶段,台湾若能善用自身优势,串联产学研能量,积极叁与国际合作,那麽氢能技术的下一步棋,不仅是能源的革新,更是产业转型的重要契机 |
 |
金属中心携手产业打造台湾氢能产业链 推动工业应用落地 (2025.05.02) 全球迈向净零碳排的浪潮,氢能技术已成为各国争相投入的新能源重点。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积极投入氢能高压输储与工业燃烧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以期建立自主氢能产业链,强化国内产业竞争力 |
 |
本田次世代燃料电池模组技术 预计2027年量产 (2025.04.30) 本田汽车(Honda Motor Co.)日前展示了其次世代燃料电池模组,额定输出功率达到150千瓦,相较於现行与通用汽车共同开发的模组,在功率上有所提升。这款预计於2027年量产的模组 |
 |
中央大学携手鑫鼎奈米成立绿氢应用示范实验室揭牌 (2025.04.28) 在全球净零排放与能源转型浪潮下,国立中央大学与健鼎科技子公司鑫鼎奈米正式携手,成立「绿氢应用示范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材料所洪纬璇教授领军,聚焦高效能水电解与海水制氢等前瞻技术,结合产学能量,为台湾迈向净零碳排与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
 |
台湾首辆自制氢能电动巴士启航 研华AI助氢谷动能升级 (2025.04.17) 为成功推动新能源智慧交通跨越新里程碑,研华公司今(17)日宣布与高雄氢谷动能公司合作,协助其自主设计与制造的台湾首辆氢能电动巴士升级,并导入研华智慧巴士AI解决方案,达到约15分钟快速加氢、续航效能超过450公里 |
 |
储能创新应用 台日专家齐聚探讨锂电池与氢能关键技术 (2025.04.16) 「2025国际先进锂离子电池与氢能燃料电池电化学储能研讨会暨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成果发表会」於4月16~17日举行,由国立台南大学锂离子电池研究发展中心、国立成功大学跨维绿能材料研究中心及先进电池材料产业联盟共同主办 |
 |
德国??注氢能技术发展 1.54亿欧元助氢能创新中心 (2025.03.09) 德国联邦数位与运输部(BMDV)持续加码氢能技术,大力支持去中心化氢能创新与技术中心(ITZ-H2)的发展,颁发总计1.54亿欧元的资助通知。其中,开姆尼茨地区获得约8400万欧元的联邦资助,萨克森州亦提供约1400万欧元的共同资助 |
 |
Accelera为bp绿色氢能专案提供100千??电解槽系统 (2025.02.13) Cummins公司旗下零排放业务部门Accelera将为bp位於德国林根的绿色氢能专案提供一套100千??(MW)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系统。该专案是bp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制氢厂,将采用Accelera先进的HyLYZER PEM电解槽技术 |
 |
工业自动化助攻创新能源 加速氢能应用落地 (2025.02.11) 基於现今新能源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氢丰能源今(11)日也宣布旗下氢能创新技术,已获得罗升企业投资,将结合後者在工业自动化跟能源领域上的深厚经验,形成强大的互补优势,扩大在氢能领域布局,并降低企业能源转型的成本和风险,加速氢能的商业化应用 |
 |
微波技术革新氢能生产 韩国研究团队大幅降低制氢门槛 (2025.01.22)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的研究人员在《材料化学A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利用微波技术解决了洁净氢能生产的关键挑战,可??大幅提升效率并克服现有技术的限制 |
 |
氢能竞争加速,效率与安全如何兼得? (2024.12.02) 全球各国对氢能的投入与重视与日俱增。随着绿氢市场在全球的发展,对於已拥有能源生产基础设施的客户来说,启动氢生产计画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
 |
以模拟工具提高氢生产燃料电池使用率 (2024.11.25) 本文着重於探讨透过模拟工具如何为能源产业强化在整个价值链中的生产能力,以及因应使用率挑战。 |
 |
金属中心串联国际推动氢能输储管线模组化技术 (2024.11.11) 随着全球各国际在能源转型时相继投入氢能应用与技术发展,面临氢气输储的挑战,显现氢能输储管线模组化趋向重要。金属中心自2023年聚焦发展氢能燃烧工业应用与高压输储技术,今年更进一步串联相关业者合作发展氢输储管线模组化技术,也透过跨国合作加速氢能产业链形成 |
 |
博世汉诺威工业展出永续解决方案 聚焦工厂自动化、氢能和AI领域 (2024.05.16) 基於工业制造向来为振兴经济的重要引擎,日前全球制造业大厂再度齐聚汉诺威工业展(Hannover Messe),共商迎接一项重大挑战:工厂必须转向永续化生产并致力节能,以因应气候变迁 |
 |
工研院投入氢气计量监测技术 打造氢能安全创新平台 (2024.03.25) 如今氢能发展虽然已是各国显学,但在处理和运输上如何确保安全也很重要。工研院今(25)日发表投入研发的「氢气计量与泄漏监测技术」,则利用最新的氢致变色薄膜,结合人工智慧(AI)影像辨识及精准数据分析,强调即使微量的氢气飘过都能补捉得到,进而打造用氢安全防护网 |
 |
产用氢能追求慎始善终 (2023.11.22) 为了加速迎接在2050年净零碳排的终极目标,「氢」已俨然成终极洁净能源之一。既可直接导入终端,协助工业、运输载具脱碳;同时推进发电及碳捕捉技术发展,於起始端产出灰、绿、蓝氢,并通过液/固态等载体储存输送,以逐步完整实现氢经济 |
 |
格斯科技研发电动车负极材料新突破 为接轨锂电池国际供应链布局 (2023.08.15) 台湾电池芯自行研发能量又一大斩获,格斯科技与中研院、台科大三方共同携手研发出可有效提高能量密度的奈米级矽包碳负极材料,充分展现其技术多元开发的能力,矽包碳负极将是比传统石墨负极更具备竞争优势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为台湾厂商打进国际电池材料供应链迈出关键的一步 |
 |
博世开始量产燃料电池模组 估2030年氢能将贡献营收达50亿欧元 (2023.07.15) 当氢能经济已被扩充导入交通移动领域发展以来,博世集团(Bosch)身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兼备汽车产业长才与完整氢能价值链营运能力,无疑更不可或缺。旗下位於斯图加特费尔巴哈(Feuerbach)的工厂 |
 |
联华林德与和泰汽车签订合作备忘录 推动氢能载具发展 (2023.05.15) 台湾主要的工业气体厂商联华林德,与台湾汽车龙头和泰汽车携手,为推动国内氢能载具发展,合作签订「氢能车辆先导示范」合作备忘录暨「车辆租赁」合约,其中不仅将最新氢能电动车TOYOTA MIRAI引进台湾,亦将建置全台首座加氢站 |
 |
金属中心串联产学研跨域合作 多方链结未来氢能市场商机 (2023.03.29) 随着气候变迁对於地球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净零转型的成效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目标。「氢能」为能源转型未来发展的要点,国发会发布2050年净零排放路径,将氢能列为净零转型12项关键战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