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氫能
科技
典故
電源管理的好幫手——ACPI

ACPI規格讓作業系統、中央處理單元與周邊設備三方面整合起來,互相交換電源使用訊息,更加簡便而有效益地共同管理電源。
氫能技術下一步棋 (2025.05.07)
隨著國際對氫能的關注升高,全球已進入加速能源布局階段,台灣若能善用自身優勢,串聯產學研能量,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那麼氫能技術的下一步棋,不僅是能源的革新,更是產業轉型的重要契機
金屬中心攜手產業打造台灣氫能產業鏈 推動工業應用落地 (2025.05.02)
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浪潮,氫能技術已成為各國爭相投入的新能源重點。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積極投入氫能高壓輸儲與工業燃燒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發,以期建立自主氫能產業鏈,強化國內產業競爭力
本田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技術 預計2027年量產 (2025.04.30)
本田汽車(Honda Motor Co.)日前展示了其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額定輸出功率達到150千瓦,相較於現行與通用汽車共同開發的模組,在功率上有所提升。這款預計於2027年量產的模組
中央大學攜手鑫鼎奈米成立綠氫應用示範實驗室揭牌 (2025.04.28)
在全球淨零排放與能源轉型浪潮下,國立中央大學與健鼎科技子公司鑫鼎奈米正式攜手,成立「綠氫應用示範實驗室」。該實驗室由材料所洪緯璿教授領軍,聚焦高效能水電解與海水製氫等前瞻技術,結合產學能量,為台灣邁向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注入強大動力
台灣首輛自製氫能電動巴士啟航 研華AI助氫谷動能升級 (2025.04.17)
為成功推動新能源智慧交通跨越新里程碑,研華公司今(17)日宣布與高雄氫谷動能公司合作,協助其自主設計與製造的台灣首輛氫能電動巴士升級,並導入研華智慧巴士AI解決方案,達到約15分鐘快速加氫、續航效能超過450公里
儲能新進展 臺日專家齊聚探討鋰電池與氫能關鍵技術 (2025.04.16)
「2025國際先進鋰離子電池與氫能燃料電池電化學儲能研討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於4月16~17日舉行,由國立臺南大學鋰離子電池研究發展中心、國立成功大學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及先進電池材料產業聯盟共同主辦
德國挹注氫能技術發展 1.54億歐元助氫能創新中心 (2025.03.09)
德國聯邦數位與運輸部(BMDV)持續加碼氫能技術,大力支持去中心化氫能創新與技術中心(ITZ-H2)的發展,頒發總計1.54億歐元的資助通知。其中,開姆尼茨地區獲得約8400萬歐元的聯邦資助,薩克森州亦提供約1400萬歐元的共同資助
Accelera為bp綠色氫能專案提供100千瓩電解槽系統 (2025.02.13)
Cummins公司旗下零排放業務部門Accelera將為bp位於德國林根的綠色氫能專案提供一套100千瓩(MW)的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系統。該專案是bp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制氫廠,將採用Accelera先進的HyLYZER PEM電解槽技術
工業自動化助攻創新能源 加速氫能應用落地 (2025.02.11)
基於現今新能源市場競爭越來越劇烈,氫豐綠能今(11)日也宣布旗下氫能創新技術,已獲得羅昇企業投資,將結合後者在工業自動化跟能源領域上的深厚經驗,形成強大的互補優勢,擴大在氫能領域布局,並降低企業能源轉型的成本和風險,加速氫能的商業化應用
微波技術革新氫能生產 韓國研究團隊大幅降低製氫門檻 (2025.01.22)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的研究人員在《材料化學A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利用微波技術解決了潔淨氫能生產的關鍵挑戰,可望大幅提升效率並克服現有技術的限制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2024.12.02)
全球各國對氫能的投入與重視與日俱增。隨著綠氫市場在全球的發展,對於已擁有能源生產基礎設施的客戶來說,啟動氫生產計畫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2024.11.25)
本文著重於探討透過模擬工具如何為能源產業強化在整個價值鏈中的生產能力,以及因應使用率挑戰。
金屬中心串聯國際 推動氫能輸儲管線模組化技術 (2024.11.11)
隨著全球各國際在能源轉型時相繼投入氫能應用與技術發展,面臨氫氣輸儲的挑戰,顯現氫能輸儲管線模組化趨向重要。金屬中心自2023年聚焦發展氫能燃燒工業應用與高壓輸儲技術,今年更進一步串聯相關業者合作發展氫輸儲管線模組化技術,也透過跨國合作加速氫能產業鏈形成
博世漢諾威工業展出永續解決方案 聚焦工廠自動化、氫能和AI領域 (2024.05.16)
基於工業製造向來為振興經濟的重要引擎,日前全球製造業大廠再度齊聚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共商迎接一項重大挑戰:工廠必須轉向永續化生產並致力節能,以因應氣候變遷
工研院投入氫氣計量監測技術 打造氫能安全創新平台 (2024.03.25)
如今氫能發展雖然已是各國顯學,但在處理和運輸上如何確保安全也很重要。工研院今(25)日發表投入研發的「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利用最新的氫致變色薄膜,結合人工智慧(AI)影像辨識及精準數據分析,強調即使微量的氫氣飄過都能補捉得到,進而打造用氫安全防護網
產用氫能追求慎始善終 (2023.11.22)
為了加速迎接在2050年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氫」已儼然成終極潔淨能源之一。既可直接導入終端,協助工業、運輸載具脫碳;同時推進發電及碳捕捉技術發展,於起始端產出灰、綠、藍氫,並通過液/固態等載體儲存輸送,以逐步完整實現氫經濟
格斯科技研發電動車負極材料新突破 接軌鋰電池國際供應鏈布局 (2023.08.15)
台灣電池芯自行研發能量又一大斬獲,格斯科技與中研院、台科大三方共同攜手研發出可有效提高能量密度的奈米級矽包碳負極材料,充分展現其技術多元開發的能力,矽包碳負極將是比傳統石墨負極更具備競爭優勢的下一代負極材料,為台灣廠商打進國際電池材料供應鏈邁出關鍵的一步
博世開始量產燃料電池模組 估2030年氫能貢獻營收50億歐元 (2023.07.15)
當氫能經濟已被擴充導入交通移動領域發展以來,博世集團(Bosch)身為全球領先的技術和服務供應商,兼備汽車產業長才與完整氫能價值鏈營運能力,無疑更不可或缺。旗下位於斯圖加特費爾巴哈(Feuerbach)的工廠
聯華林德與和泰汽車簽訂合作備忘錄 推動氫能載具發展 (2023.05.15)
台灣主要的工業氣體廠商聯華林德,與台灣汽車龍頭和泰汽車攜手,為推動國內氫能載具發展,合作簽訂「氫能車輛先導示範」合作備忘錄暨「車輛租賃」合約,其中不僅將最新氫能電動車TOYOTA MIRAI引進台灣,亦將建置全台首座加氫站
金屬中心串聯產學研 多方鏈結未來氫能市場商機 (2023.03.29)
隨著氣候變遷對於地球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未來淨零轉型的成效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目標。「氫能」為能源轉型未來發展的要點,國發會發布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將氫能列為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一

  十大熱門新聞
1 工業自動化助攻創新能源 加速氫能應用落地
2 金屬中心串聯國際 推動氫能輸儲管線模組化技術
3 博世漢諾威工業展出永續解決方案 聚焦工廠自動化、氫能和AI領域
4 微波技術革新氫能生產 韓國研究團隊大幅降低製氫門檻
5 本田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技術 預計2027年量產
6 台灣首輛自製氫能電動巴士啟航 研華AI助氫谷動能升級
7 金屬中心攜手產業打造台灣氫能產業鏈 推動工業應用落地
8 德國挹注氫能技術發展 1.54億歐元助氫能創新中心
9 中央大學攜手鑫鼎奈米成立綠氫應用示範實驗室揭牌
10 Accelera為bp綠色氫能專案提供100千瓩電解槽系統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