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首屆任期發起中美貿易戰以來,台灣雖然受惠於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對美依存度及出口創新高。卻也在這波對等關稅海嘯下首當其衝,被課以32%對等關稅,未來恐造就出口三殺局面。
當今年四月台灣正渡過清明連假首日,全球經濟卻同步遭遇美國總統川普宣示「解放日(Liberation Day)」的「對等關稅」衝擊。即除了針對各國銷美貨品,普遍被課徵10%關稅之外;還將各國對美貿易逆差,包含匯率操縱等非關稅壁壘,除以進口金額的比率再折半,來向他國課徵懲罰性關稅。因此令亞洲數十年來採取的「出口導向」經濟成長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對美國市場依存度愈高的廠商愈慘。
對美出口翻轉埋禍因 福兮禍所伏
然而,回顧2021年,台灣對大陸市場依存度為42.3%、2023年降為35%,2024年再降為31.7%;外銷美國的金額、出口占比已連續3年上升。這段時間財經部會也為此沾沾自喜,歡呼「台灣對美貿易超車大陸」的結果,卻也同時埋下禍因。
表面上看似產業成功轉型,擺脫了對大陸市場的重度依賴,卻仍然無法完全分散風險。實際上,只是把大量的貿易依賴轉向美國,而推升對美逆差達到第六名。最終迎來川普嚴厲課徵32%對等關稅,不僅在亞洲各國低於中國大陸125%、越南46%、泰國36%;但比起日本與馬來西亞24%、南韓25%及歐盟20%都要高,直接面對的就是美方客戶比價及轉單效應。
因此,除了直接銷美貨品可能墊高了進口商的成本,導致終端消費市場難以接受,回頭要求代工生產商必須砍價犧牲利潤;客戶下單力道也可能放緩,甚至暫緩出貨而堆積庫存,對產業是更長久的傷害。

圖一 : 台灣把大量的貿易依賴轉向美國,而推升對美逆差的結果,最終迎來川普嚴厲課徵32%對等關稅。 |
|
若還有業者銷往大陸、東南亞等地組裝或代工生產的零組件、半成品再銷美,幾乎沒有移廠空間,恐面臨三殺格局。難怪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聽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反應是:「不知道還有哪裡市場可去?」
工具機業腹背受敵 景氣基本復甦無望
工具機公會進一步指出,目前美國對台開徵32%的超高關稅高於日韓,數字奠基於近年半導體及相關產品出口,導致台美貿易順差急速擴大。但被課高關稅的苦果,卻由全體產業共同承擔,為工具機產業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
原本新台幣匯率已貶輸日、韓等對手國,大陸又取消ECFA早收清單關稅減讓優惠,加上美國對等關稅更高,創造出和日韓分別8%、7%的差距,大幅墊高外銷成本,讓台灣工具機業者「腹背受敵」,使得台灣機械設備競爭力幾乎「歸零」。少數賴以維生的中高階設備訂單恐拱手讓予歐、日大廠,對美國市場依存度愈高的廠商愈慘,客戶即使下單也不急著拉貨,要等川普關稅政策明朗再決定,景氣基本復甦無望。

圖二 : 工具機對美市場依存度愈高的廠商愈慘,景氣將復甦無望。(source:貿協) |
|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4年台灣工業類產品輸美金額突破千億美元(1,114億)占總出口23%,對美貿易順差達649億美元。其中包含資通訊、電子零組件、汽車零組件、扣件、機械零件、自行車、運動器材、家具、塑膠製品等產品。
又以電子資訊792億美元為大宗,除了半導體(輸美74億美元)關稅尚待後續所占金額比例最高公布,顯示卡(輸美318億美元)、伺服器、(輸美159億美元)、網通(輸美44億美元),合計輸美金額達521億美元。

圖三 : 2024年台灣工業類產品輸美品項以電子資訊792億美元為最大宗。(攝影:陳念舜) |
|
至於對等關稅更是讓中小企業為主的工具機與機械產業首當其衝,依經濟部初步盤點,包括中小型工具機及產業機械都會受到影響,從而陷入訂單急凍、營運困境。即使目前因為債市崩跌及歐盟、大陸帶頭反抗,讓川普不得不宣布除了對大陸總計將課徵245%關稅外,暫停對其他75國於90天實施,但仍保留10%普遍關稅,不僅考驗供應鏈韌性,也牽動台灣命脈。
目前已有工具機、水五金業者接獲美國代理商(中間商)通知暫緩出貨,要待進一步與客戶商談未來售價之後再決定如何下單;就連目前已經出海、並簽定FOB(船上交貨)的訂單,原本是簽約即有效,如今要看每家業者和個別代理商不同的情況各自協商。
官方談判補助紛出籠 杯水車薪難保企業突圍
如今除了總統宣佈從台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進而擴大對美採購來降低貿易逆差。同時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並解決美方長期關切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以及洗產地的問題。根據行政院首波公布總經費高達880億元的協助方案,分為9大面向、20項措施,各挹注工業面向700億元、農業面向180億。更加碼提出共4項、410億元的貸款優惠與補助措施外,另有短中長期6項措施。
短期例如鼓勵上市公司買回庫藏股;引導已在美國投資業者,以代工方式支援台灣品牌廠商;並促成民間成立大型貿易商,整合訂單後分配予中小微企業。
中長期則將聯合海外台商,透過當地保稅園區代工生產台灣品牌產品;推動代工廠與品牌商,共同開拓先進工業國家市場;以及培育數位與AI人才,協助產業升級轉型。
關稅戰另闢90天人道走廊 搶單出貨考驗供應鏈韌性
即使目前因為債市崩跌及歐盟、大陸帶頭反抗,讓川普不得不宣布除了對大陸總計將課徵245%關稅外,暫停對其他75國於90天實施,但仍保留10%普遍關稅,不僅考驗供應鏈韌性,也牽動台灣命脈。
因此促成全球業者提前出貨,加上大陸市場轉單,讓台廠急單接到手軟。業者產線也全部動起來趕工,預期將在90天緩衝期內把今年對美國市場的貨一次出光,甚至是在海外子公司備妥一年庫存。
企業其實更該趁此時盤點未來挑戰及可行的因應之道,除須在這90天的「人道走廊」中,爭取最小損失下,實現最大利益外,更面臨如何做出準確決策的巨大挑戰。
企業應趁勢精進生產 數位轉型提升營運效率
包含在企業經營管理各層面(產銷人發財),都要認真思考如何做好轉型與升級工作。同時提升自我的經營格局,廣拓利基市場,及建立對手難以進入的技術障礙,才能在市場勝出。
尤其台灣工具機和機械業多數為中小或微型企業,在人力不足下,建議多運用ERP企業資源規劃與先進的企業經營系統或軟體,來協助營運體質的提升。
AI強化營運韌性 數智員工輔助精準決策

圖四 : 2025鼎新數智高峰年會(製造場)」匯聚產官學專家。(source:鼎新數智) |
|
鼎新數智長期深耕行業市場,累積超過5萬家客戶,擁有豐富的轉型經驗,在面對高關稅帶來的巨大挑戰時,也於近期舉辦「2025鼎新數智高峰年會(製造場)」,匯聚產業專家與決策層觀點,提出數智驅動的AI解方,幫助企業優化營運流程、提升效率,化挑戰為機遇。
包括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新漢董事長林茂昌、群聯電子執行長室協理蔡慧貞、所羅門協理李佳運等專家觀點一致認為,在面對全球經貿變局與關稅壁壘挑戰時,企業轉型已非選擇題,而是攸關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行動。
企業也可借助AI技術,透過數據底層與AI大模型及企業知識體系的整合,使決策者能即時掌握全局,從而做出貼近市場脈動、因時制宜的決策。例如因應關稅問題,企業可透過對話決策助理,快速掌握受影響之原物料、零組件及現有庫存等,並標示高風險產品線,進一步分析利潤、成本變動等提供決策建議。
鼎新數智總裁葉子禎先前就指出:「關稅是危機,但同時也是轉機。企業應把握這個契機,強化自身體質,專注於改善、創新與自動化,將其轉化為競爭力與持續成長的核心動能。」
鼎新數智則攜手AI生態夥伴,強調整合AI技術、場域經驗與跨產業資源,已將AI應用在不同產業中,從概念走向落地,真正深入製造、流通、服務等多元場景,驅動運營模式升級與數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