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在邏輯元件與記憶體元件的發展之後,感測元件已成為資訊系統的重點發展目標。因為不論是邏輯元件或記憶體元件,在晶片集積度與速率不斷提升下,可以應用的空間也相對擴大許多倍,但要處理的訊號並沒有增加太多,於是相對造就了精密感測元件的發展空間。但感測要精密到什麼程度?會給人們帶來更便利的生活?還是增添不必要的困擾?這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大問號。
以數位相機所使用的影像感測元件為例,不同的解析度(畫素),就可能產生不同的解讀應用。現在的CMOS半導體製程可以達到2、3百萬畫素,已經是一般照相以上的等級了,至於CCD的感測元件,則可以達到5、6百萬畫素,根本超越了人們眼力所及的範圍,這似乎又不符合眼見為憑的所見真相,人們要據此傳達些什麼呢?是要發現表相背後的事實呢?還是想要在雞蛋裡挑骨頭?如果再加上其他感測元件同時作用,例如紅外線感測照相或X光感測照相,所見所得又是千差萬別了。
感測元件的種類繁多,標準也不一,像是可以發射接收微波的射頻元件(RF),訊號接收的正確與否,有沒有雜訊的干擾,都會影響背後的邏輯判斷。另外還有聲音感測、溫度感測、材質感測、慣性感測,將來可能還有香氣感測、味道感測等,各種感測加起來應用將會非常複雜,如果標準不一樣,最後的行為結果也會不一樣。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