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位处台风密集带,除海废垃圾与陆源污染外,因海难事件引发的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自2023年5月《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後,台湾历经10次台风,造成11艘船只搁浅,凸显强化海洋污染应变机制的迫切性。为此,海洋委员会日前正式召开「海洋污染防治基金管理会」成立大会与首次会议,推动海洋污染防治工作迈入新里程碑。
 |
海污应变资材仓库分布图。图二为海上除污作业全景。 |
此次管理会由海委会主任委员管碧玲担任召集人,成员涵盖海洋生态、水下技术、财政、法律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机关与民间团体代表,共17人。管理会纳入「台湾妈祖鱼保育联盟」及「自然保育与环境资讯基金会」,共同叁与基金管理,产业代表为中油及台湾港务公司,进而确保决策的多元性与协助基金运用的公开透明与实务效益。
会议重点之一,是针对《海洋污染防治基金补助海洋污染防治研究及技术开发计画作业要点》草案进行逐条审议。该基金来源将以分阶段方式徵收海洋污染防治费,初期以原油进囗为主。截至2025年3月,基金累积已达新台币2.1亿元,并自2024年起每年提拨5,000万元作为准备金,目标总额为5亿元,用於紧急应变、污染清理及环境修复等工作。
海委会指出,基金犹如「国家级紧急预备金」,可在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对机制,降低生态损害。同时也将编列研发补助经费,推动科技工具运用於污染监控与防治技术,提升防灾应变效能。
自然保育与环境资讯基金会议题部主任陈姿蓉强调,自2018年海委会成立以来,陆续完成《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法及《海洋保育法》通过,为台湾海洋保育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如今透过专责基金与管理会机制,进一步强化污染防治工作,实现「预防胜於补救」的原则。
海委会主委管碧玲表示,海洋污染是一项全球性的系统挑战,需长期投入与世代接力。基金的设立不仅是应变机制的基石,更将构筑起从污染监测、紧急处置到生态修复的三层防线。未来将推动全民叁与与区域协作,共同守护台湾珍贵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