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现今国际净零减碳趋势也开始落实於农业,其中以传统柴油内燃机为动力,兼具水、旱田作业能力,俗称「火犁」的农用曳引机,则是台湾目前最广泛用於农地整理的机械,成为智电化科技农工的重点改造目标。
 |
由工研院与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合作,开发出台湾首款自制小型电动曳引机,近日已技转国内农机具大厂谷林科技,有助农业减碳与节能。 |
工研院也在农业部支持下,与高雄区农业改良场携手,跨领域开发出首款台制小型电动曳引机,展现从零到有的创新技术。近日并已技转农机具大厂谷林科技,未来有??加速台湾关键电动农业机械自主生产,在掌握在地零件供应链与维修的优势下走向新未来。
兼任台湾农机电动化产业策略联盟理事长的工研院中分院??执行长李士畦表示,电动曳引机不是把传统引擎换成电动马达,或是将柴油换电池的简单思维,而是一个从底盘、动力、配重、控制与安全等思维都要重整的大工程。
经由整合台制马达、电池、控制零组件供应链,搭配农机制造商与农试机关由概念设计、实机制造、性能测试到实场验证历时3年,整机已於近期完成技术移转,展现了台湾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创新量能。且因为掌握了电动曳引机周边相关自有关键技术,未来将提供农事作业者更高效率、环保及优质平价的电动农机选择。
利用电能作为动力源,於协作过程中不仅大幅降低碳排放。另以平均250分钟、农地面积2分地的作业成本来计算,传统柴油曳引机约需花费150元油资,电动曳引机仅需约19度电(kWh),花费不到百元,将直接为工作者省下近35%操作费用。
此外,因为电动曳引机续航力隹,单次充电即可进行超过4hrs以上的翻土作业,并能应用现行充电系统进行3hrs左右的快速充电。在具备低噪音、高机动性的优点下,除了提供操作便捷性,也包含自制零组件维修的便利性。
李士畦指出,农业长期面临高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透过机械化的协作来解决缺工,已经是常态并被接受的思维。过去常使用的柴油引擎农机具,在面对净零浪潮与健康工作环境议题,电动化与无人化的发展将势在必行。他同时建议:「农机产业智慧化的进程,最好是先电动再智慧。」
由於电动化所需三电系统零组件供应链与制造,正好是台湾的强项,在同时掌握关键底盘、核心控制晶片、通讯与周边零组件供应链的持续加入整合下,就有办法与国际市场连结与竞争,扩大优质中小型智电型农机的产品输出契机。
未来工研院将持续研发次世代电动曳引机雏形机,透过高值化系统整合,展现跨领域农业机械智电化的研发能量。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所长彭文阳表示,本次雏形机采用分散式电动动力设计,将有助於农业作业减碳与节能,甚至会逐步导入无人驾驶、复合能源等多重设计与功能後,实现台湾农机智电化的快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