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中小企業創新升級以因應關稅變局,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今(7)日共同宣布,將請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等致力研發產業技術的7大法人機構,陸續開放50條最先進設備的AI試製線,歡迎有需求的中小企業多加利用。
 |
經濟部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與後方AI試產線7法人合影 |
尤其目前台灣企業面對國際不確定的變局下,惟有提升價值及降低成本。才能確保本身競爭力。因此技術司這次推動研發法人開發出來的50條AI試製線,將導入各領域最新AI智慧機台,平時除用於法人先進技術研發外,這次將開放給業界進行創新產品的開發。
包括設計、試製與品檢等工序,縮短開發時程、提升創新效率;企業員工亦可實地操作智慧機台,參與實作訓練,深化對AI應用的理解與技能養成。業者在參與過程中,如確認試製流程具高度實用性,更可直接將AI導入經驗與技術模組帶回自家公司,快速複製應用。
同時與學校密切合作,協助企業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如設計、試製與品檢等工序;並藉助中企署合作,培育可在開發/生產線使用AI的實作人才,目前每條試製線每年有500人的培訓量,一年可提供25,000人次的培訓量能。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長郭肇中進一步指出,為了培育百工百業AI人才,經濟部自去年5月開始,透過線上及實體的教學,已培養近7萬名AI人才。甫完成的智慧創新大賞,也能在短短2個月吸引到1,253隊參與,顯示台灣的AI人才及應用已逐漸開花結果。與具備外銷實力的重點產業、專業法人機構合作。都更強調實務習作與應用。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長李冠志表示:「面對國際經貿情勢與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中小企業的應變能力與數位轉型的速度與彈性至關重要。」為此,經濟部積極推動產業AI化政策,特別鎖定如工具機、水五金、金屬製品、紡織、塑橡膠及食品等,深受影響過往法人設施。
且主要用於內部研發,較少開放業界參與。這次由政府要求法人,將AI試製線及相關訓練開放資源供企業使用;並為了滿足先進產品開發需求,亦將試製線全面升級AI,引進最好的設備及環境。
本次開發出來的法人試製線暨人才培訓基地,包括新北及雲林的紡研所、高雄的金屬中心、台中的精機中心與塑膠中心、新竹的工研院、彰化的車輛中心、嘉義的食品所等基地,第一波開課領域以紡織、塑膠、工具機、金屬加工、食品、車輛組件為主。
未來經濟部透過法人專業能量與設備支援,一方面強化產學研技術整合與AI落地應用,二方面以試製線AI實作人才培訓強化各行業AI進階人才,另透過跨單位的資源整合,加速培育百工百業AI應用及人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