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好奇過:「我的電腦顯示卡能不能拿來挖比特幣?」那麼你並不孤單。在台灣,這樣的討論在 PTT、Dcard、甚至蝦皮拍賣區也經常出現。挖礦晶片(ASIC)與一般電腦晶片(CPU、GPU)外觀相似,實際用途卻截然不同。隨著加密貨幣在臺灣受到關注,越來越多民眾好奇:這些晶片在運作上到底有什麼差別?本文將深入探討兩者的設計目的、效率表現及其對挖礦的影響。
 |
挖礦晶片和電腦晶片有何不同?一文看懂挖礦晶片效能真相 |
挖礦晶片與電腦晶片的關鍵差異為何?
ASIC 是為執行特定任務設計的晶片,如挖礦演算法 SHA-256;相比之下,一般電腦晶片CPU 與 GPU 則偏向多功能應用,能處理文書、圖像渲染等不同工作。?在效率表現方面,ASIC 晶片能提供遠高於 GPU 的運算速度(hash rate),並以更低的能耗完成挖礦任務。而 GPU 雖然較靈活,卻不敵 ASIC 的效能專精。?在臺灣,電費成本差異大,對礦工來說節能效率直接影響利潤空間。
為什麼 ASIC 比一般晶片更快、更有效率?
ASIC 晶片的電路設計專為執行單一演算法所打造,排除了所有與挖礦無關的功能,達到最佳運算效率。?相較之下,GPU 為了應對多種應用需求,結構相對複雜且不夠針對挖礦最佳化。?在臺灣,隨著電費單價上升,挖礦所需要的電費成為不可忽視的成本。根據 CryptoQuant 分析師 Axel Adler Jr. 的報告,截至 2025 年 5 月,挖掘一枚比特幣的平均成本為 36,800 美元(約新台幣 120 萬元)。許多原本使用 GPU 的用戶,在試算過後發現每日收益難以抵消電費支出,只能選擇停機或轉售設備。
而比特幣價格的波動,則進一步加劇這種壓力。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比特幣價格曾從約 43,000 美元下滑至 39,938 美元,在短短一週內跌幅超過 7%。雖非歷史新低,卻足以讓本就依賴極薄利潤維生的小型礦工陷入虧損。由於 ASIC 能將更多電力轉換為運算效能,成為追求效益的礦工首選。
一般電腦晶片現在還能挖礦嗎?
CPU 和 GPU 仍能參與挖礦,但早已不是主流選項。像是 Ravencoin 或 Ergo 這類幣種,還可以透過 GPU 挖掘,不過獲利空間相當有限。
自從以太坊在 2022 年轉向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機制後,大量 GPU 礦工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整體收益被壓縮得相當薄。加上 GPU 在長時間高負載下容易發熱、耗電驚人,對於大型礦場來說早已不再划算,因此漸漸退出主力設備的行列。
但話說回來,在台灣仍然有不少玩家利用手上閒置或二手購得的高階顯示卡進行小規模挖礦。原因無他,這類設備取得容易、二手轉手也方便,對剛入門或純粹想嘗試的人來說還是有吸引力。就像有些人會用 NAS 自架雲端一樣,挖礦對這些玩家來說不見得是投資,更像是興趣與技術實驗。
臺灣用戶選擇挖礦設備時應考量什麼?
除了電價與挖礦效能之外,維修與後勤支援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台灣,GPU 維修相對簡單,配件充足,DIY 社群活躍。例如,在光華商場可以輕易找到替換風扇或升級散熱膏。相較之下,若 ASIC 出現問題,通常需將整機送回原廠維修,可能涉及高昂的運費與長時間的等待。此外,噪音與空間也是重要考量。ASIC 礦機運轉時的噪音可達 75 分貝,類似於吹風機的聲音,對於居住在台北市區或公寓內的用戶而言,可能難以接受。
結語
挖礦晶片是特定領域專業製造技術下的產品,與一般電腦晶片在設計與效能上有明顯區別。對於想進入挖礦領域的臺灣讀者,理解這些差異將有助於做出更明智的設備選擇,也可持續關注綠能挖礦、法規動態與晶片創新等相關議題。
本篇文章僅為資訊轉載,內容不代表本媒體之立場或觀點。投資虛擬貨幣或其他任何投資產品均存在風險,建議讀者在進行投資前,務必自行謹慎評估相關風險,並考慮尋求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