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歷經七年時間的研議正式生效,表示人類終於開始共同以全球性的行動進行環境改善。「溫室效應」這個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實早在1896年便由瑞典的科學家提出,這一百多年來經過不斷的爭論、呼籲、證實,溫室氣體對於環境的危害與人類生存的威脅基本上已經沒有太大的爭議,然而以環境保護的觀點來說,這樣全球化的行動只是起點。
全球化環境改善的重要性就在於,人與心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就是──共生,這種共生就像近來國內政壇最熱門的和解話題一樣,是互利共生而不是片利共生甚至寄生,就像生物界的藻類與珊瑚、小丑魚與海葵、水牛與白鷺鷥等,生物共生是生命以幾十億年演化史凝聚的「智慧」,近代人類從環境中獲取太多資源,只是一種寄生的關係,溫室效應就是在沒有互利共生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反撲。
近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迅速,儘管在溫室效應的危害上,不若石化、鋼鐵等重工業,但是在京都議定書的精神上,仍有其對於抑制溫室效應加劇的責任,半導體製程中所使用的全氟碳化物(PFCs)就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嚴重因子,該物質是半導體廠商在清理反應槍(champer),以及乾式蝕刻製程(dry etching)和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清洗製程時,所必用的氣體,減少污染排放量的方法,廠商可以就管路末端污染設施改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更新以及將既有處理方式由過濾回收改為燃燒式,有效降低污染排放量;或以替代性氣體全氟丙烷(C3F8)等污染量較少的氣體替代。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