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科技專家示警:人形機器人發展尚待突破 過度炒作恐與現實脫節
 

【CTIMES/SmartAuto 籃貫銘 報導】   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瀏覽人次:【153】

根據MIT Tech Review的報導,在日前於波士頓舉行的機器人博覽會上,人工智慧機器人專家Daniela Rus在演講中強調,目前關於人形機器人已大規模應用於製造業與倉儲的說法與現實存在落差。

Daniela Rus指出,現階段的人形機器人「大多不具備真正的智慧」。她展示了一段影片,影片中一個先進的人形機器人能依其指令拿起灑水壺並澆灌植物,展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操作能力。然而,當魯斯要求該機器人「澆」她的朋友時,機器人卻未能理解人類與植物在「澆水」需求上的差異,朝向友人做出灑水動作。「這些機器人缺乏常識,」她解釋道。

Agility Robotics技術長Pras Velagapudi也闡述了人形機器人發展所面臨的物理限制。他表示,為賦予人形機器人足夠力量,需要大量的電力與大型電池。然而,隨著機器人力量與重量的增加,其不需充電的運行時間將縮短,同時也更需關注安全性。

報導也強調,部分看似卓越的人形機器人展示,其重點往往在於展示其他引人注目的技術特點,例如靈巧的機械手臂或透過大型語言模型與人進行對話的能力,而非真正克服上述核心限制。專家認為,這些能力不一定能有效轉化為人形機器人應取代的工作場景。相較於語音互動,為機器人編寫詳細的指令清單往往更具實際應用價值。

Rus強調,這並非否定人形機器人未來在職場的潛力,而是認為該技術的普及將會是一個漫長、特定於行業且緩慢的過程。她認為,這與將人工智慧視為一種「正常」技術而非烏托邦或反烏托邦式技術的觀點一致。在實驗室環境中表現出色的技術,與最終能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技術之間,往往存在顯著差異。

報導也指出,要實現人形機器人進入實際的工作場所的願景仍需要克服眾多挑戰。例如,目前尚缺乏適用於人類與人形機器人協同工作的安全法規。此外,在汽車產業成功部署人形機器人,並不保證能在其他產業取得相同的成果。

專家認為,這一切都仰賴人工智慧技術在未來發展中解決諸多關鍵問題,而這也是機器人專家對人形機器人普及速度持保留態度的原因。

關鍵字: 機器人 
相關新聞
資策會MIC:人形機器人2026年進入商業化 2028年普及
AI機器人成長加速 2031年市場規模上看940億美元
人型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落幕 實測軟硬體續航力
人機協作迎挑戰 全台首款可客製化智慧餐飲機器人降本增效
微型磁控機器人手術問世 有望革新腦部鎖孔手術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高速時代的關鍵推手 探索矽光子技術
» xPU能效進化論 每瓦特算力成為AI時代新價值
» 氫能技術下一步棋
» 擴展AI叢集的關鍵挑戰
» 車載ADAS系統新趨勢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5.234.10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