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IoT應用對電動車續航力的挑戰與發展 (2025.04.11) AIoT雖能提升電動車效能,但也帶來能源消耗的挑戰,特別是在自動駕駛等需大量運算的系統中。然而,AIoT在電池管理、路徑規劃、充電排程和剩餘電量預測等方面的應用,仍有助於提升能源效率和續航力 |
 |
電動車出貨量中國漸取得領先地位 然面臨品牌國際化與市場信任挑戰 (2025.04.10) 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市場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現備受矚目,成為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產業鏈逐步成熟、研發實力不斷提升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加碼,中國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也在全球出貨量和市佔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
 |
電巴充能標準奠基 擴大能源新佈局 (2025.04.08) 相較於現今市場上競爭劇烈的電動乘用轎車,台灣則除了尋求電動車AIoT時代的資通訊商機,更聚焦電動巴士發展,迎合「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推動智慧充電管理系統,增添AI數位及淨零轉型的動能 |
 |
時機大好? 中國電動車巨頭進軍人形機器人市場 (2025.02.16) 中國央視春晚電視的人形機器人表演,激起了市場對於中國人型機器人發展的關注。這些由宇樹科技製造的機器人並非表演專用,相反它們的開發目的是通用型,目前已在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中投入使用 |
 |
次世代汽車的車用微控制器 (2025.02.07) 本文敘述意法半導體如何協助 Tier 1車廠和 OEM 廠加速轉型。以車用微控制器藍圖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並與意法半導體的垂直整合製造商(IDM)模式相契合,進而全面支援汽車應用需求 |
 |
日系車廠抱團過冬 可為整併工具機前車之鑑 (2024.12.26) 同樣面臨產業寒冬,近期除了台灣工具機產業被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力拱整併之外,向來被工具機業視為最重要的終端應用場域,和生產管理技術母國的日本汽車業大廠本田、日產已先在日前宣布啟動合併談判,目標在2025年6月達成協議,三菱也有望加入,加速資源整合將成合併後首要任務 |
 |
ams OSRAM:整合光學與感測技術,搶攻2025車用市場 (2024.12.10) ams OSRAM今日舉行2024年終媒體聚會,會中,ROA地區技術行銷總監李定翰分享了該公司在2024年取得的成就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李定翰表示,儘管2024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但ams OSRAM仍在汽車等領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而這項趨勢也將持續至2025年,並逐步擴大成為最重要的營收來源 |
 |
TrendForce: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增24.8% (2024.12.03) 根據TrendForce最新統計,2024年Q3全球純電動車(BEV)、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和氫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車合計銷量達412.3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19.3%;預估2024全年新能源車銷量為1,626萬輛,年成長率為24.8% |
 |
垂直整合工具機建構智造基礎 (2023.12.28) 回顧2023年美商特斯拉(Tesla)帶頭削價競爭以來,不僅造成自家營收、獲利銳減;更逢美國升息抗通膨政策,只能加入通用、福特等傳統車廠暫緩擴產。 |
 |
智能時代的馬達市場與科技轉變 (2023.10.30) 全球工業化、自動化,以及電動車與淨零排放等趨勢帶動高能效馬達產品的市場需求,預估2023-2030年內成長率將超過5.9%,預估全球高效率馬達的市場規模在2022-2027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6.52%的速度成長 |
 |
汽車市場顛覆發生中 看中國電動車發展的變革與隱憂 (2023.10.30) 中國電動車市場正以令全球矚目的速度快速發展,也驚動了歐盟開始針對中國電動車進行補貼調查。歐盟於9月宣布開展調查中國電動車補貼政策,以評估是否需要提高進口關稅 |
 |
電動車-換道超車的關鍵契機 (2023.10.27) 在全球節能減碳的風潮下,電動車輛的發展已成為趨勢。特斯拉電動車的崛起徹底改變了電動汽車業的生態及經營模式。特斯拉的成功在於其經營策略,這包括了客製化體驗、智能消費和奇點經營 |
 |
調查:東南亞第二季電動車銷售激增近900% 泰國成最大製造中心 (2023.09.24)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的東南亞乘用車電動車追蹤報告,在泰國、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強勁需求的推動下,這個區域在2023年第二季的純電動車(BEV)銷售量激增了894%,讓東南亞成為電動車最重要的發展區域 |
 |
下一站,台灣電動車供應鏈何去何從? (2023.09.23) 台灣經濟部正著手推動電動車整車自主生產能量相關補助計畫,預估汽車整車與零組件等相關產業可望成為台灣下一個「新興兆元產業」。對於台灣供應鏈來說,不論是傳統車用或電動車用零件,現階段都是絕佳的進入時機 |
 |
技術板塊位移 歐洲車業的競爭力正逐漸下滑 (2023.09.21) 過去二十年來,歐洲汽車業受益於五個優勢:技術領先、成本效率、品牌價值、穩定的地緣政治和中國銷售市場,但目前所有業者都感受到國際關係緊繃與技術創新帶來的威脅 |
 |
電動車製造紅海破浪 (2023.09.21)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潮流與疫後創新產業趨勢,全球汽車產業也為此加速電動化腳步,甚至逐漸漫延成了紅海。包括近年來由美商Tesla率先發動價格戰,以及到了今年中國大陸車廠在慕尼黑車展大出鋒頭可見一斑 |
 |
TADA:汽車電動化需求是台灣繼PC之後最重要的產業策略 (2023.01.11) 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發表「台灣先進車產業趨勢觀察與建言」,並提出系統整合、技術提升、產業標竿、儲備能量、走向國際、在地練兵等六大建言,作為台灣半導體與資通訊科技業者切入全球智慧車趨勢策略 |
 |
汽車與功率元件助攻 全球8吋晶圓廠產能年增20% (2022.10.19)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發佈「8吋晶圓廠至2025年展望報告」(200mm Fab Outlook to 2025)指出,2021年到2025年,全球半導體製造商8吋晶圓廠產能可望增加 20%。
根據「8吋晶圓廠至2025年展望報告」,自2021年至2025年,汽車和功率半導體晶圓廠產能,將以58%的成長速度居首,其次為MEMS成長21%、代工成長20%、類比成長14% |
 |
TrendForce:估今年車用SiC功率元件市場破10億 (2022.07.15) 為進一步提升電動車動力性能,全球各大車企已將目光鎖定在新一代SiC(碳化矽)功率元件,並陸續推出了多款搭載相應產品的高性能車型。依TrendForce研究,隨著越來越多車企開始在電驅系統中導入SiC技術,預估2022年車用SiC功率元件市場規模將達到10.7億美元,2026年將攀升至39.4 億美元 |
 |
TrendForce:首季新能源車逆勢成長 全球銷量突破200萬輛 (2022.05.17) 即便今(2022)年首季受到晶片短缺、俄烏戰爭、中國大陸封控防疫等因素影響,全球不分動力別的車市銷量首季年減7%,新能源車的成長更屬不易。根據TrendForce數據顯示,其中新能源汽車,包含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燃料電池等銷售總量達200.4萬輛,年成長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