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社會的數位轉型已為趨勢,但導入數位技術的同時也帶來風險,因此隨之而來的數位信任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數位信任涵蓋的範疇甚廣,從網路安全、身分和存取管理、隱私強化技術到監管科技、AI信任等,各種不同的數位信任概念與技術隨之而起,也吸引數位科技導入者與投資者的目光。
@中標:面臨信任與不信任的新環境
信任是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關鍵要素,影響整個社會互動、交易過程的效率。比如我們相信人們會遵守交通規則、預約的計程車會在預定的時間出現,亦相信銀行會保證我們的存款是安全的。在信任的基礎上,我們面對環境和社會互動的複雜性可以降低,在許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行動和生活。
然而,網路的無所不在及數位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信任的運作方式,尤其是人工智慧(AI)的進步,使得人越來越難分辨網路上與我們互動的人、訊息是真實或是偽造的。過去只要面對面互動就能證明是人類,而在數位世界,常見的是要求我們輸入扭曲的數字,或點擊有車子的圖片等方式來識別是人類還是機器,這意味著社會互動的信任和治理結構正在改變。
全球傳播公司Edelman在2024年初發布的信任晴雨表(Trust Barometer)揭示創新與社會信任之間的裂痕,該調查指出人們對AI的接受與否出現分歧,成為導致社會不穩定和兩極化的新風險。而AI和大數據的興起,人們對追求更智慧世界的期待,也伴隨著對演算法偏見、資料收集及AI潛在濫用的擔憂,數位信任面臨許多的挑戰。
@中標:數位信任挑戰的範圍和複雜性因數位科技而日益擴大
數位信任的概念隨著網路與技術的進步發展而日益複雜化,早期關注資訊保障和網路安全,社群媒體興起時期,網路詐騙、資料外洩、錯誤和虛假訊息的傳播,引發線上平台監管議題。近期AI和大數據的興起,對演算法偏見、資料收集及AI潛在濫用的擔憂,新的數位信任問題不斷浮現。
服務提供者在遭受駭客攻擊時暴露用戶的個人資訊,或未經用戶同意下將其資料出售給第三方;我們使用自動化決策系統做出重要的決定,是否可以相信該系統會公平、公正和透明的下判斷,並符合使用者的利益。這些問題都凸顯數位科技衍生的信任議題。
然而,數位信任不只是技術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社會的數位轉型刻正改變社會中信任的本質,當我們越來越依賴數位技術來進行人際關係的互動,為日常生活帶來不確定性和新的風險,都需要新的方法來建立信任的關係。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數位生態系變得更為複雜,安全和隱私的威脅同步增加,數位信任技術對於保護我們的數位未來至關重要。面對各界關注的核心問題包括資料隱私和安全、身分驗證、網路詐欺等,都持續需要有更好的措施來提高數位安全。
(本文為勵秀玲、洪春暉共同執筆,勵秀玲為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為資策會MIC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