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造6G次世代通訊產業鏈 行政院6年270億元布局商用化 (2025.07.10) 為迎合全球6G及寬頻衛星通訊趨勢,行政院會今(10)日宣佈通過6年270億元的「次世代通訊科技發展方案」,除了將盤點台灣法規,把握契機為次世代通訊產業提前布局,具有國際決策競爭力;也預計在掌握低軌衛星通訊主權情況下,目標將於2030年引進3家國際衛星的星系落地 |
 |
R&S WIRELESS INNOVATION DAY領通訊浪潮 正式啟用新竹辦公室 (2025.06.25) 由德國量測儀器大廠台灣羅德史瓦茲(Rohde & Schwarz Taiwan)主辦的年度盛事「2025 R&S Wireless Innovation Day」今年移師新竹並圓滿落幕,也宣示該公司正式將據點拓展至新竹辦公室啟用後,將為更多客戶提供服務 |
 |
台灣首枚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任務完成 央大攜手ispace打造飛行新紀錄 (2025.06.09) 台灣在太空探索領域邁出歷史性一步!中央大學攜手日本太空新創公司ispace,參與其「Mission 2」登月任務,成功研發台灣首個深太空輻射探測儀(DSRP, Deep Space Radiation Probe),雖然登月小艇最終未能成功軟著陸於月球表面,這次任務仍被視為我國太空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
 |
國科會擘劃次世代通訊產業 2027年自有衛星通訊將升空測試 (2025.05.21) 國科會今日舉行第15次委員會會後媒體說明會,會中聚焦台灣未來科技發展關鍵領域,提出「次世代通訊科技發展方案草案」、「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以及「智慧醫療成果與展望」等,擘劃未來台灣在通訊、農業及醫療科技領域的佈局 |
 |
國科會打造台灣首個衛星系 福衛8號提高關鍵元件自主能力 (2025.05.15) 基於太空領域是全球急速蓬勃的新興產業,包含氣象、光學遙測、合成孔徑雷達和通訊等衛星,都攸關國家安全及人民福祉。台灣則盼利用高科技研發及製程的優勢,經由政府推出太空產業深耕計畫,更透過與民間產業攜手合作的研製過程,促使產官學研的腳步可以更快、更整齊,讓台灣的太空發展之路走得更穩、更長遠 |
 |
太空科技助力全球糧食安全 聯合國籲加強合作 (2025.02.10) 許多目前在地球軌道上的新衛星,都配備了革命性的工具和數據,旨在改善全球糧食安全並加強農業糧食系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UNOOSA)的一份新報告,向各領域的專家和決策者介紹太空科技與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管理,以及氣候和環境趨勢等多個交叉領域的應用 |
 |
經濟部助攻鏈結矽谷生態圈 新創募資訂單上看4億台幣 (2025.01.15)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於今年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後,除了率領涵蓋半導體、太空科技、醫療科技、量子運算與永續循環等領域,共11家台灣前瞻科技新創團隊及企業參展外,也積極鏈結矽谷新創生態圈,安排10家新創團隊至Stanford、Berkeley Skydeck二校拓展商務,可望創造4億台幣商機 |
 |
鴻海亮相台灣太空國際年會 展現低軌衛星實力 (2024.12.01) 鴻海科技集團週日參與第二屆台灣太空國際年會(TASTI),首度公開其低軌衛星的軌道運行技術,並展示在太空產業鏈的完整佈局。
未來的通訊技術將朝向高覆蓋率、高可靠度、高連接密度和低延遲發展 |
 |
宜特將啟用亞洲最完整的太空環境測試中心 (2024.09.10) 隨著新太空時代來臨、低軌衛星興起,商業化測試驗證需求大增,宜特今(10)日宣布成立太空環境測試實驗室,提供從地面火箭發射到太空所需,包括震動、衝擊、熱真空、輻射等關鍵項目在內的各項環境與可靠度測試一站式解決方案,該實驗室預計10月起正式啟用 |
 |
攸泰科技五月上市 首度公開GEO系統、無人機和控制器搶市 (2024.04.16) 看好2024年無人機、衛星通訊市場動能,太空科技鏈大廠攸泰科技即將於五月份從興櫃轉上市,並在今(16)日舉行上市前業績發表會,分享2023年順利達成創業12年以來營收新高點37.2億的亮眼成績,還首度公開亮相最新產品:陸地同步軌道衛星通信系統(GEO)及新款無人機和控制器,展現品牌企圖心 |
 |
國科會114年度科技預算增至1800億元 拓展AI晶片與資安實力 (2024.01.17)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於今(17)日召開第9次委員會議,並提報「114年度政府科技發展重點規劃」,將重點投入晶創臺灣方案、淨零科技及太空科技等,並強化培育頂尖優秀科研人才 |
 |
國研院啟動超精密加工聯合實驗室 大昌華嘉助培育光學加工人才 (2024.01.16) 由於台灣精密光學產業發展一直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也隨著光學系統在智慧駕駛輔助(Intelligent Drive)、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甚至低軌道衛星、光通訊等應用的蓬勃發展下,迎來了另一波契機 |
 |
產用氫能追求慎始善終 (2023.11.22) 為了加速迎接在2050年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氫」已儼然成終極潔淨能源之一。既可直接導入終端,協助工業、運輸載具脫碳;同時推進發電及碳捕捉技術發展,於起始端產出灰、綠、藍氫,並通過液/固態等載體儲存輸送,以逐步完整實現氫經濟 |
 |
央大與鴻海共同研製立方衛星 珍珠號成功發射 (2023.11.13) 自從《太空發展法》立法通過以後,台灣的太空科技發展更加蓬勃,繼以氣象觀測為主的「獵風者」號發射,由中央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共同研製的立方衛星「珍珠號」,於11月12日凌晨搭載SpaceX獵鷹9號順利發射成功 |
 |
2023技術博覽會落幕 吸引近5萬人次參與 (2023.10.15) 2023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未來科技館歷經三天展出,吸引近5萬人次觀展、60組團體至未來科技館參觀。國科會主委吳政忠14日親自授獎予TIE Award 12隊獲獎團隊.及未來科技獎80 隊技術團隊 |
 |
2023 TIE開幕 海內外科技巨擘暢談半導體發展 (2023.10.12) 由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教育部、衛福部攜手打造,2023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未來科技館,12日起至 14日三天在世貿一館舉行。今年匯集台灣前瞻科研80隊未來科技獎獲獎團隊、12件TIE Award,及科研成果近200件技術 |
 |
2023創博會匯聚前瞻科技 10/12即將開場 (2023.10.04) 由經濟部、國科會、國防部、數位發展部、衛福部、中央研究院及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等多部會聯合舉辦的「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實體展,將於10月12~14日於台北世貿1館展出 |
 |
臺北天文館攜手資策會 以數位科技結合太空望遠鏡體驗 (2023.08.21) 遠在天邊的星星透過太空望遠鏡欣賞不再遙遠,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資策會教研所)於8月20日與臺北天文館共同舉辦「星夢啟航:xLearn無課程學校太空探索日」 |
 |
臺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起運 預計9月發射升空 (2023.07.16) 臺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衛星「獵風者衛星」,14日自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往法屬圭亞那,預計今年9月自圭亞那太空中心(CSG)搭乘亞利安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升空。
獵風者衛星今日上午自新竹科學園區的國家太空中心起運前往桃園國際機場 |
 |
國研院、太空中心、科教館合造基地 科普展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2023.03.14) 「扎根科學,永續臺灣」,經由科普活動能夠打開眾人的新科技視野,可幫助年輕學子及早蓄積科學與科技知識,建立翻轉未來的能量。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舉辦「科學家的秘密基地」科普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