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籃貫銘
科技
典故
第一顆電晶體(Transistor)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貝爾實驗室開始一項研究計畫,目標是研發出一種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更快速且可靠的裝置來取代真空管。1947年12月23日,由貝爾實驗室研發的電晶體取代了真空管,優點是體積更小、更可靠、且成本低廉,不僅孕育了今日遍及全球的電子半導體產業,同時也促成電訊電腦業、醫學、太空探測等領域產生戲劇性的改變。
LG Innotek進軍車用半導體市場 推出車用應用處理器模組 (2025.02.27)
LG Innotek宣布,將推出針對全球車用半導體元件市場的新產品-車用應用處理器模組(Automotive Application Processor Module,AP模組),將現有的電子元件業務擴展至車用半導體領域
首爾半導體發表自然光LED技術 打造健康智慧光環境 (2025.02.27)
首爾半導體宣布,將於東京的日「JAPAN SHOP 2025」中,推出其革命性的自然光技術(太陽光)及顯示器,引領照明產業進入全新世代。 首爾半導體指出,在本次展會上將以「照明的範式轉移」為主題,重點展示其創新性的SunLike LED技術
可水洗磁場感應技術 衣物變身智慧介面 (2025.02.27)
來自英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創的可水洗、耐用型磁場感應電子紡織品,有望徹底改變衣物在科技領域的應用。 這項發表於《通信工程》期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如何將微小、靈活且高靈敏度的「磁阻」感測器,整合到傳統紡織製造相容的編織紗線中
現代汽車聯手三星 成功試驗智慧製造5G RedCap專網技術 (2025.02.26)
現代汽車與三星電子合作,成功完成5G (P-5G) RedCap (Reduced Capability) 專網技術的試驗項目,並將於MWC25巴塞隆納展出。此技術針對智慧製造需求,簡化裝置配置、降低功耗及頻寬使用,提高效率與穩定性
休士頓大學研發3D X光技術 精準醫療影像獲突破 (2025.02.26)
美國休士頓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一種 3D X光的新技術,有望徹底改變醫療影像,為傳統診斷方法提供更快、更精確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多年來,醫生一直依賴傳統的 2D X 光來診斷常見的骨折,但微小的斷裂或軟組織損傷(如癌症)往往無法被偵測到
3D DRAM新突破!國研院聯手旺宏提升AI晶片效能 (2025.02.26)
國研院半導體中心與旺宏電子合作,成功開發「新型高密度、高頻寬3D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3D DRAM)」,此技術突破傳統2D記憶體限制,採用3D堆疊技術,大幅提升記憶體密度與效能,且具備低功耗、高耐用度優勢,有助於提升AI晶片效能
三菱電機發表全球首創「操作日誌驅動開發技術」 (2025.02.25)
三菱電機株式會社今日宣布,已成功開發全球首創的「操作日誌驅動開發技術」,旨在促進並加速數位轉型(DX)系統的開發。這項新技術透過可視化和共享從操作員經驗與儲存在系統操作日誌中的知識,來強化系統的運營管理與維護
台荷攜手加速矽光子技術發展 HiSPA與PhotonDelta簽署合作備忘錄 (2025.02.25)
台灣與荷蘭在半導體產業的長期合作再創新頁!為加速矽光子技術的發展,國際矽光子異質整合聯盟(HiSPA)透過荷蘭在台辦事處(Netherlands Office Taipei, NLOT)的牽線,與荷蘭研發單位PhotonDelta於2月24日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NTUST)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光積體電路(PIC)產業的成長
臺灣民眾對XR裝置期待高 Apple Vision Pro低價版更具吸引力 (2025.02.25)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最新發布的「XR品牌與Vision Pro意向調查」顯示,2024年臺灣有高達82%的網友期待國際品牌推出XR頭戴裝置,其中18-25歲的年輕族群期待度更高達92%
微軟深耕量子位元有成 發表可擴展的量子電腦技術 (2025.02.24)
微軟近日宣布,其在拓撲量子位元(qubit)的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發表了全球首款由拓撲量子位元驅動的量子處理器「Majorana 1」,這項為期 20 年的研究有望實現更穩定且易於擴展的量子電腦
突破散熱瓶頸 3D適應性熱管技術問世 (2025.02.24)
「自然(Nature)」網站發表了一項新的散熱技術,研究者開發出3D適應性熱管(AHP),利用相變原理,結合客製化設計與3D列印技術,打造能適應任意形狀的散熱系統。 由於電子設備持續朝小型化發展,晶片電路製程日益精細,設備設計也更加緊湊
軟性電子新突破 10秒內快速自癒電子皮膚誕生! (2025.02.24)
特拉崎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Terasaki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Innovation)科學家於《科學進展》發表突破性研究,開發出一款能在10秒內快速自癒的電子皮膚(E-Skin),其技術核心聚焦於材料科學、感測技術與人工智慧的創新整合
微軟發表生成式AI機器人技術 實現自主式互動 (2025.02.23)
微軟開發出名為Magma的新型生成式AI,能自主控制機器人並處理其感測器資訊,朝向ChatGPT等AI透過機器人與現實世界互動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Magma可處理文字、圖像和影片等多模態數據,並在視覺空間世界中規劃和行動,例如執行UI導航或操控機器人等任務
荷蘭Stellantis推出首款自駕系統 實現L3自動駕駛 (2025.02.23)
荷蘭Stellantis集團,日前發表了其首款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STLA AutoDrive 1.0,該系統能夠實現雙手放開、視線離開(SAE Level 3)的自動駕駛功能。 STLA AutoDrive允許車輛在時速60公里以下進行自動駕駛,有效減輕駕駛者在走走停停交通中的負擔
BMW揭曉第六代eDrive技術 電動車性能大躍進 (2025.02.23)
BMW集團日前於蘭茨胡特技術日展示了第六代eDrive電驅動技術,其採用800V系統,並大幅提升電池里程,同時更縮小整體的體積。這項技術將在今年稍後於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廠投產的Neue Klasse車型中首次亮相
OQ Technology獲歐盟支持 加速手機衛星連網服務發展 (2025.02.20)
OQ Technology宣布,可能從一項歐盟支持的加速器計畫中獲得高達1750萬歐元的資金,以支持其透過小型衛星連接智慧型手機的計畫。 這家位於盧森堡的窄頻連網服務供應商,專為偏遠地區的物聯網(IoT)設備提供服務
DiagnaMed氫氣生產技術新突破 攜手QIMC擴大再生能源應用 (2025.02.20)
加拿大氫氣和生命科學產業尖端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DiagnaMed,宣布其專有的電磁加熱氫氣生產技術商業化取得了重大進展。這項由德州理工大學HOPE集團袁慶旺博士開發的突破性創新技術,能夠直接從石油儲層和天然氫氣田中提取氫氣
鎧俠與SanDisk攜手突破3D快閃記憶體技術 NAND速度達4.8Gb/s (2025.02.20)
Kioxia Corporation(鎧俠)與SanDisk近日共同宣布,在3D快閃記憶體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出業界領先的技術,不僅實現了4.8Gb/s的NAND介面速度,更在功耗和密度方面表現卓越
澳洲Li-S Energy鋰硫電池技術新突破 成功驅動無人機試飛 (2025.02.19)
位於布里斯本的Li-S Energy公司宣布,其鋰硫電池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已成功為多架無人機提供動力並完成試飛。 該公司已將這些電池整合到電池組中,並在無人機飛行測試中進行了驗證
前OpenAI技術長成立AI新創 打造符合人類價值觀的AI系統 (2025.02.19)
前OpenAI技術長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週二宣布成立一家名為Thinking Machines Lab的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團隊成員約有30位頂尖研究人員和工程師,他們皆來自OpenAI、Meta和Mistral等競爭對手

  十大熱門新聞
1 元太聯手奇景 推出新一代彩色電子紙時序控制晶片
2 調查:五大廠掌控車用半導體市場半壁江山
3 超高亮度Micro-LED突破綠光瓶頸 開啟顯示技術新紀元
4 NVIDIA發表新AI工具 助力機器人學習和人形機器人開發
5 深化印台半導體產業合作 印度加速佈局半導體聚落
6 科學家成功開發晶圓級單晶二維半導體合成法
7 [SEMICON] 經濟部發表MOSAIC 3D AI晶片 劍指HBM市場
8 微軟啟動「AI+ Taiwan」計畫 在台資料中心正式啟用
9 用生成式AI教機器狗跑酷 讓機器人表現更上一層樓
10 專訪Astera Labs:Fabric Switch晶片、UALink與PCIe 6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