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虛擬 X 光」端詳地底構成 量子重力感測器革新礦產探勘 (2025.02.18) 礦產公司Rio Tinto Exploration (RTX)與科技新創公司Atomionics合作,首次在礦產探勘中測試量子重力感測器。Atomionics表示,這款名為 Gravio的可攜式感測器安裝在移動的車輛上時,可以像「虛擬 X 光」一樣繪製地下資源圖,使探勘速度提高10倍,精度也更高,而且無需挖掘 |
 |
PCIe 6.0產品即將於年底面市 7.0 草案持續推進 (2025.02.18) PCI-SIG副總裁Richard Solomon,今日在台北舉行的PCI-SIG Compliance Workshop上,針對PCIe標準的最新進度進行說明。他指出,PCIe 7.0 規格的 0.7 版草案已發佈,且預計PCIe 6.0 的 Integrators List將於2025年進行,而 PCIe 7.0 的Pre-FYI Testing 則預計在 2027 年進行 |
 |
微信測試整合DeepSeek服務 以AI強化應用程式功能 (2025.02.17) 騰訊控股表示,正在微信上測試整合DeepSeek的服務,希望利用人工智慧(AI)來強化其一系列服務,從社交網路到電子支付和叫車服務。
騰訊發言人週日表示,在目前的測試版中,除了騰訊的混元基礎模型外,用戶還可以點擊微信搜尋欄上的「AI搜尋」選項來使用DeepSeek |
 |
紐西蘭公司採用「樹木街景」技術 更精準掃描樹木健康狀況 (2025.02.17) 紐西蘭公司Treetech與新加坡企業Greehill合作,在紐西蘭南地格爾地區推出類似Google街景的樹木測繪技術,以更準確地掃描樹木的脆弱性。
這項技術利用搭載四百萬雷射和六個鏡頭的車輛,以每小時39公里的精確速度行駛,掃描並拍攝街道兩側的樹木 |
 |
義大利公司推出新積層製造技術 革新3D列印表面處理 (2025.02.17) 義大利新創公司3dnextech推出了一款名為3DFINISHER的創新設備,可解決3D列印零件表面處理的挑戰,能讓零件表面變得光滑、防水、防污,且機械性能得到提升。
這款即插即用設備適用於現有的3D列印設備,無需額外基礎設施 |
 |
荷蘭新創突破矽陽極電池技術 提升鋰電池壽命與耐用性 (2025.02.16) 荷蘭電池創新公司 LeydenJar 在電池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開發出一種鋰離子電池,採用 100% 矽陽極,可承受 500 次充電循環,而且無需外部加壓。
直到目前為止,使用矽陽極的電池都必須在高壓(最高可達 1 MPa,相當於三架鋼琴的重量)下保存 |
 |
日本政府批准新一波投資法案 助力Rapidus打造2奈米晶片產線 (2025.02.16) 日本政府近期正式簽屬了一項投資法案,旨在允許政府透過準政府機構投資位於東京的Rapidus公司,目標是在北海道千歲市建立日本首座2奈米半導體製造廠。
該法案為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相關設施及設備提供10兆日圓(約6509億美元)資金,包括4兆日圓的財政支持,其中一部分預計將用於Rapidus的營運 |
 |
時機大好? 中國電動車巨頭進軍人形機器人市場 (2025.02.16) 中國央視春晚電視的人形機器人表演,激起了市場對於中國人型機器人發展的關注。這些由宇樹科技製造的機器人並非表演專用,相反它們的開發目的是通用型,目前已在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中投入使用 |
 |
光場顯示:徹底解決AR/VR的視覺疲勞 (2025.02.13) 本次講座以「光場顯示技術」為主題,邀請到台灣大學電機系與電信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陳宏銘,深入淺出地介紹光場顯示技術的原理、應用和未來展望。 |
 |
日本研發出生物與機電混合機器手 肌肉組織驅動新突破 (2025.02.13) 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使用培養的人體肌肉組織的機器手。研究人員利用實驗室培養的肌肉組織細條,捲成像壽司般的形狀,賦予手指足夠的收縮力量 |
 |
鈉離子電池崛起 挑戰鋰電池地位 (2025.02.13) 鈉離子電池(SIBs)因其使用的鈉原料豐富、廉價且安全,被視為鋰離子電池的潛在替代品。德國弗勞恩霍夫製造技術與先進材料研究所(IFAM)表示,一個由業界和學術界組成的 SIB:DE 研究聯盟,正研究鈉離子技術能否以具成本效益且有效率的方式,改造現有的鋰離子電池生產線 |
 |
德鐵簽署63億歐元合約 加速鐵路數位化轉型 (2025.02.12) 德國鐵路公司 (Deutsche Bahn, DB) 近日與四家鐵路產業公司簽署了一項長期合約,總金額達63億歐元,以實現德國鐵路網路供應、數位控制和安全技術(DLST)。
這份合約是德國鐵路基礎設施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涵蓋數位聯鎖技術 (DSTW),包括歐洲列車控制系統 (ETCS) 以及整合的控制和操作系統 |
 |
歐洲太空總署啟動光學導航技術開發 瞄準毫米級精度 (2025.02.12) 歐洲太空總署 (ESA) 近日與歐洲企業聯盟簽署合約,正式啟動光學定位、導航和定時技術的研發計畫,為未來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奠定基礎。
這項計畫的重點是開發和測試用於時間同步和測距的光學技術 |
 |
阿布達比展示草莓採摘AI機器人 推進農業自動化應用 (2025.02.11) 阿布達比的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慧大學 (MBZUAI) ,開發出一種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進行草莓的採摘。這款機器人能夠在各種環境下(從陽光充足的田地到受控溫室)識別並採摘成熟的草莓,且不會造成任何損壞 |
 |
歐盟發布首份GNSS與安全衛星通訊報告 聚焦產業轉型 (2025.02.11) 歐盟太空總署發布首份GNSS與安全衛星通訊報告 聚焦產業轉型
歐洲聯盟太空總署 (EUSPA) ,近日發布了首份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GNSS) 與安全衛星通訊 (SATCOM) 用戶技術報告,概述了 GNSS 和 SATCOM 的最新發展 |
 |
電動車、5G、新能源:寬能隙元件大顯身手 (2025.02.10) 隨著運算需求不斷地提高,新興能源也同步崛起,傳統矽基半導體材料逐漸逼近其物理極限,而寬能隙半導體材料以其優越的性能,漸漸走入主流的電子系統設計之中。 |
 |
SOT-MRAM記憶體技術重大突破 有望改寫電腦快取架構 (2025.02.10) 德國約翰古騰堡大學(JGU)研究團隊攜手法國Antaios公司,在自旋軌道扭矩(SOT)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技術上取得關鍵性進展。這項創新技術展現了取代現有電腦快取記憶體的潛力,為高效能運算開闢新道路 |
 |
太空科技助力全球糧食安全 聯合國籲加強合作 (2025.02.10) 許多目前在地球軌道上的新衛星,都配備了革命性的工具和數據,旨在改善全球糧食安全並加強農業糧食系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UNOOSA)的一份新報告,向各領域的專家和決策者介紹太空科技與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管理,以及氣候和環境趨勢等多個交叉領域的應用 |
 |
日立成立4 億美元創投 聚焦量子、AI科技 (2025.02.07) 日立集團宣布成立一支新的4億美元創投基金 (HV Fund IV),聚焦量子計算、核融合、人工智慧 (AI) 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新創企業。
日立社長兼執行長小島?二表示,面對技術快速變革,除了內部研發,更需借助外部力量,透過創投投資發掘下一個科技趨勢 |
 |
Meta攜手UNESCO擴展AI語言模型 支援弱勢語言 (2025.02.07) Meta宣布,旗下基礎人工智慧研究(FAIR)團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合作,擴大對AI模型中弱勢語言的支援,開發能夠處理多語言問題和弱勢語言的模型。
Meta指出,將尋找合作夥伴,共同推進和擴展其開源語言技術,包括 AI翻譯技術,尤其側重於弱勢語言,以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土著語言十年中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