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盟發布《Quantum Europe Strategy》 目標2030年成全球量子科技領航者 (2025.07.03) 歐盟正式通過其首個整體量子科技戰略《Quantum Europe Strategy》,目標在2030年前使歐洲躍升為全球量子技術的領導者。此舉不僅回應歐盟數位自主需求,也力圖將科學成果轉化為具戰略價值的工業應用 |
 |
ADI推動OpenGMSL聯盟 引領汽車產業影像連接新標準 (2025.07.03) ADI宣布成立 OpenGMSL 聯盟(OpenGMSL Association, OGA),將其長期以來的專有技術 GMSL(Gigabit Multimedia Serial Link)轉型為全球開放標準。此舉不僅展現 ADI 強化汽車產業生態系的承諾,也為自駕技術、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及車載資訊娛樂系統的創新開啟全新篇章 |
 |
Neuralink腦機接口技術突破 癱瘓患者用意念控制遊戲 (2025.07.02) 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Neuralink公司,在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該公司開發的N1植入物已成功應用於人體試驗,使癱瘓患者能夠通過「意念」控制電腦游標,進行下棋、玩遊戲等操作 |
 |
DDR4現貨價格短短兩週飆漲100% 背後原因曝光 (2025.07.01) 根據資料顯示,DDR4記憶體現貨價格在6月中以來急速攀升,相較不到半個月時間價格翻了一倍。其中,主流8Gb及16Gb DDR4 3200MT/s模組現貨價從約?4–5美元,攀升至?8–10美元,甚至出現部分高達?150%的漲幅 |
 |
歐盟整合量子資源 設立「Scale-Up Europe Fund」引領技術自主 (2025.07.01) 歐盟正式宣布一項戰略性科技計畫,主要目的在整合量子運算資金與專業力量,並在未來七年預算內設立「Scale-Up Europe Fund」。此基金為公私合營形式,目標協助歐洲的 AI、量子與半導體初創企業迅速擴張,以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技術自主地位 |
 |
經濟壓力與AI重塑 科技大廠裁員風背後主因一次看透透 (2025.06.30) 根據最新統計,2025 年迄今全球科技業已裁減超過 100,000 名員工,其中Intel 預計裁員 21,000+,佔員工總數約 20%;Microsoft 削減超過 6,500 名員工,集中在 Xbox、雲端與銷售部門;Meta 執行約 5% 的人力精簡,大約 4,000 名;其他如 Google、Amazon、HP、Workday 等科技業者亦同步裁減,影響數千至萬人不等 |
 |
專家示警AI基礎建設資金「過度樂觀」 泡沫風險浮現 (2025.06.30) 近日,投資巨擘 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聯合執行長 Armen?Panossian 於公開訪談中發出警訊,指出市場對 AI 相關基礎設施(如資料中心與雲端地產)的熱情已「過度樂觀」。他認為,在當前資金大幅湧入但實體現金流尚未跟上的情勢下,部分專案估值已經嚴重脫離基本面,可能成為下一波資產價格泡沫的高風險區域 |
 |
CPO引領高速運算新時代 從設計到測試打造電光融合關鍵實力 (2025.06.27) 從矽光子晶片、混合封裝到系統佈署,光電整合仍面臨多重挑戰。本次《共同封裝光學應用與挑戰》研討會聚焦於共同封裝光學元件(CPO)技術,深入解析高頻光電訊號、封裝架構與系統驗證三大關鍵 |
 |
巨額投入vs零碎收益 AI投資的兩極現象 (2025.06.27) 美國科技巨頭Alphabet、Amazon、Meta、Microsoft在 AI 基建上的資本支出(CapEx)激增,總額達近 950 億美元,並計畫未來再投入 750 億美元 以上。這股投資狂潮並未因經濟不確定或短期財報考量而減緩,反而不斷加速 |
 |
英特爾重組啟動全球裁員 汽車晶片業務將全面關閉 (2025.06.27) 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近日啟動新一波大規模重整行動,宣布將裁撤旗下汽車晶片事業部門,並同步啟動全球性裁員計畫,預估影響人數可達1萬至2萬人,約占全球員工總數的15%至20% |
 |
研究:亞太與日本企業環境平均部署66種AI程式 約10%為高風險 (2025.06.27) 隨著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GenAI)技術的迅速普及,企業面臨的資安挑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大。根據Palo Alto Networks最新發布的《2025生成式AI現況報告》,2024年全球企業中與GenAI相關的網路流量激增高達890%,顯示AI應用正以爆炸性的速度滲透各行各業 |
 |
大阪市立大學簡化量子糾纏計算 推動量子材料與高能物理解析 (2025.06.23) 大阪市立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團隊由西川裕規講師與吉岡智紀博士率領於 2025 年初在《Physical Review B》發表論文,創製出一套全新簡化量子糾纏熵(entanglement entropy)的計算公式,專注於“強關聯電子系統”中的局部糾纏現象,為理解量子材料與高能物理結構提供更高效的理論工具 |
 |
教宗良十四世示警 AI或可威脅人性、正義與勞動 (2025.06.23) 教宗良十四世在近期演說中,指出人工智慧(AI)正在構成對“人類尊嚴、正義與勞動權”的重大挑戰,呼籲全球加速制定 AI 倫理與監管機制。
他表示:“面對另一場工業革命——AI 革命,教會必須運用其悠久的社會教義,迅速回應這場技術衝擊” |
 |
AI輔助深度腦刺激與穿戴裝置 助帕金森樂團指揮重返舞台 (2025.06.23) 克里夫蘭診所近期發表一則令人振奮的醫療突破,講述一位年逾 70 歲的社區交響樂團指揮 Rand Laycock 如何透過 AI 技術與智慧醫療裝置成功緩和帕金森症症狀,重拾音樂舞台 |
 |
Tesla於德州展開Robotaxi試營運 面臨全球競爭激烈挑戰 (2025.06.19) Tesla 正在選定其德州總部所在地 Austin 作為全球首個 Robotaxi 試營運基地,計劃於 2025 年 6 月底啟動首批約 10 至 20 輛搭載 Full Self-Driving(FSD)無人駕駛軟體的 Model?Y 車輛,並在限定地區進行有遙控監督的自動駕駛服務 |
 |
AI晶片進軍中東市場 耐能落地沙烏地 (2025.06.19) 在全球深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浪潮中,AI 晶片的創新研發與應用已成為各國爭相投入的焦點。耐能(Kneron)正式通過沙烏地阿拉伯國家技術發展計畫(NTDP)「RELOCATE」專案審核,獲得非股權形式資助,正式將其尖端 AI 晶片技術帶入中東市場,成為中東地區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
 |
台灣電子業面臨轉型挑戰 韌性成為台灣電子製造業的下張王牌 (2025.06.19) 在全球供應鏈震盪、地緣政治不穩與科技演進快速變化的多重壓力下,台灣電子製造業正站在關鍵轉型的十字路口。根據IBM最新的CEO年度調查,全球企業領袖將「供應鏈績效」與「關鍵人才招募與留任」列為今年最棘手的兩大挑戰,顯示企業如何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已成為核心競爭力的象徵 |
 |
蘇姿丰:開放標準與共同創新是AI成長關鍵 對抗封閉生態系統 (2025.06.17) AMD在其Advancing AI 2025大會中,發表全面的端對端整合式AI平台願景,並推出基於業界標準所建構的開放式、可擴展機架級AI基礎設施。
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於演說中表示,未來的AI不會由某一家公司或封閉體系建構,而是將透過產業間的開放協作共同打造 |
 |
儲能市場蓬勃發展 安全防火成為關鍵課題 (2025.06.17)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腳步加快,儲能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 ESS)在智慧電網、再生能源整合、電力調度等領域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尤其在太陽能、風電等間歇性電源快速成長下,儲能裝置可提升供電穩定性與效率,帶動市場需求強勁增長 |
 |
當能源管理遇上AI 配電與冷卻控制將更精準化 (2025.06.17) 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與 NVIDIA 策略合作,打造支援 AI 運算的永續基礎設施,代表能源管理與自動化領域正式邁入 AI 加持的新時代。
當能源管理遇上 AI,將帶來以下幾大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