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日系空壓機大廠 力拚節能效益最大化 (2020.01.07) 避免災難性的全球暖化。而空壓機則可望居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協助企業節能減碳,又符合經濟效益。 |
 |
具物聯網功能之量測插座 (2019.12.26) 本作品為設計一個具有物聯網功能及數據監控與量測的插座,透過電力線傳輸技術,解決家中網路佈線及無線網路訊號強度的問題。 |
 |
5G製造商將測試時間縮短了20 倍 (2019.12.25) 一家多天線高頻5G收發器廠商與是德科技合作建立以雲端概念為基礎的新測試策略讓測試速度加快了20倍,而且可輕鬆地重新配置結合硬體、軟體和服務的全方位測試平台 |
 |
零功率損耗小型非接觸式電流感測器 (2019.12.20) 市場急需兼具小尺寸、低損耗、高可靠性的電流感測器。ROHM以高靈敏度、低消耗電流的MI元件,研發出完全無需接觸即可進行電流檢測的新產品。 |
 |
綠色節能趨勢當道 太陽能空調將是大勢所趨 (2019.12.18)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空調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一般民用建築物,如酒店、辦公樓、醫院等,空調耗能已占總耗能的50%以上,為能源、電力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
 |
瞭解PFC對實現高效能至關重要 (2019.12.16) PFC的各種控制方案都是為了滿足不同系統的需要而開發的,但總目標都是降低輕載下的開關損耗和較重負載下的導通損耗。 |
 |
顯示照明跨領域革命 OLED優勢完全燃燒 (2019.12.13) OLED具備易於實現軟性顯示和3D顯示等諸多優點,可望成為近幾年最具錢景的新型顯示技術。同時,在節能環保型照明領域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
2030年智慧儲能與再生能源用電池的市場與成本 (2019.12.12) 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建立了一個共識,在全球的積極推動下,快速地發展再生能源系統,來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危險。 |
 |
解決物聯網測試的五大挑戰 (2019.12.12) 2019年是5G商用新起點,結合物聯網設備,5G增加的頻寬、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延遲將帶來以前被認為不可能的應用... |
 |
透過即時網路實現同步多軸運動控制 (2019.12.10) 本文介紹從網路控制器到馬達終端和感測器全程保持馬達驅動同步的新概念。文中所提出的技術,可望能夠大幅改善同步,從而顯著提高控制性能。 |
 |
有效保護電子電路系統 半導體保險絲IPD提高應用可靠性 (2019.12.04) 近年越來越多廠商開始採用半導體保險絲(D)來解決面臨到保險絲熔斷後的保養和經年老化的問題情況。 |
 |
打開軟性顯示新視野 電子紙搶進差異化市場 (2019.12.04) E Ink軟性電子紙能達到彎曲、弧面的效果,適用於穿戴式裝置。能與使用平面顯示器的產品做出市場區隔,增加競爭力。因此電子紙未來應搶進差異化應用市場,與LCD做出明確區隔 |
 |
布局智慧顯示商機 抓緊Micro LED轉型浪潮 (2019.12.02) 台灣業者這種高品質的製造與整合能力,很適合接下來的時代需要,也就是在AI和5G為首的智慧物聯趨勢下,處處都需要智慧型嵌入顯示的世界。 |
 |
因應市場規範 掌握龐大節能商機 (2019.11.29) 因應全球的節能趨勢,台灣在硬體產品方面必須受限於國外市場的規範,因此只能盡量調整產品設計,在軟體,台灣廠商則可發揮客製化服務優勢,鎖定中小企業族群,掌握市場商機 |
 |
能源監控智慧化 聰明管理用電行為 (2019.11.26) 能源監控網路架構的硬體架設,只是取得用電資訊的工具,業者指出,取得後的訊號處理才是投資報酬率浮現的重要關鍵,善用數據進行管理,效益才會浮現。 |
 |
專為關鍵電力應用設計:600V大型模組化不斷電系統 (2019.11.25) 本文討論「原生600V」無變壓器和自耦變壓器UPS系統的技術面向,並詳細說明它們可提供的優勢。 |
 |
3D FeFET角逐記憶體市場 (2019.11.25) 愛美科技術總監Jan Van Houdt解釋FeFET運作機制,以及預測這項令人振奮的「新選手」會怎樣融入下一代記憶體的發展藍圖。 |
 |
精準管理工廠能源 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目標 (2019.11.25) 新世代廠務必須強化BEMS下的電力監控管理系統PMMS,管理者才能快速了解工廠使用電力的狀況,並進一步進行用電分析與管理,達到有效的電力使用與節約。 |
 |
非揮發性記憶體暫存器:新一代數位溫度感測器安全性和可靠性大躍進 (2019.11.15) 本文介紹數位輸出(I2C協定)溫度感測器中包含的內部用戶可程式化設定的暫存器,以及如何使用內建非揮發性記憶體暫存器的數位溫度感測器應對這一領域常見的設計挑戰 |
 |
剖析數位電源的理解誤區 (2019.11.05) 本文研究了常見的理解誤區,希望幫助用戶瞭解利用數位技術實現電源轉換的正確方法,深度剖析挑戰與優勢。 |